一个软件加一部手机, “借光”LED实现互联服务
2014-07-2309:47:54[编辑: nicolelee]

只要你手机上下载了相关应用软件,就可以在LED光源定位系统指引下,找到商场的各个商铺,同时还能了解相关打折信息。你与商铺的互动信息还能存储在“云”端,如果愿意,根据你的消费喜好推送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发给你。而在地下车库等特殊环境中,LED光源定位相比WIFI定位的优势更大,不仅精度大幅提高,且完全不用担心没信号——只要有LED灯光,就能轻松找到你的爱车。

在常州的某大型购物中心,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正在开展利用LED照明进行室内高精确度的智能化控制,即定位导航试点。

负责此项技术的实验室“海归”博士郭成是标准的“80后”,他将上述技术描述为一个软件加一部手机,利用LED光实现互联服务。

“半导体照明智能化控制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为用户和生产企业节省成本,二是为用户提供一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产品应用和服务上进行创新。未来我们将更多考虑照明控制如何与移动互联相融合。”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下称“联盟”)秘书长吴玲表示,上述这些成果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成的。

大胆尝试 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

数年来,科技部与国资委和各地方政府合作,在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企业中建设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迄今唯一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年1月获科技部批复筹建的实验室(企业类),经过发起单位多次讨论与研究,于2014年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实体。“实验室的注册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民办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联盟秘书长吴玲说。

渴望在全球范围内拿到技术源的吴玲,一开始就以国际视角看待实验室的定位,“实验室要想获得经费而注册成盈利型企业或者成为某个龙头企业的下属研究院并不困难。”而她选择在中关村注册民办非企业法人实体,是因为这个非营利的创新平台,更符合国际创新模式,实验室现在甚至可以为国外重点大学培养博士。在经费投入上,现在主要采用产业界“自带干粮”联合参与的方式,“我们要解决的是行业共性技术的问题,包括支撑市场应用的标准问题。”吴玲说。

“创办初期,实验室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元老”郭成表示,成果的快速产生,得益于实验室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大胆探索,研究方向贴近产业需求。技术成果通过使用权共享、所有权转让、孵化等方式辐射产业。大量企业研发人员参与共性技术项目研究,实现研发与产业化的无缝衔接。今天,实验室已经为近3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与服务收入超过3000万元,无论是LED路灯智能管理系统还是即将开卖的智能穿戴新产品,都依托在这个技术平台之上快速开花结果。

“我们的重点实验室,既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类的实验室。”吴玲坦言,在没有国家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实验室仍然取得了很好成绩,但在基础设施投入、基础性项目经费支持、税收、户口、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无法获得与国立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

牵头国际联盟 树立“新旗帜”

“10年前,真正看好LED的发展的人并不多。”吴玲说,彼时也有专家提醒“LED别像当年节能灯一样,省电不省钱”,当时的LED照明也确实存在许多技术问题。

“不能说LED发展很有序。但有一点很明显,LED技术经过几年推广,已经逐渐成熟了。”她说。

“LED产业发展之初,在中国90%以上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率先形成产业链,就会拥有主动和优势。”国内一些LED企业表示,就国内LED产业而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形成联盟,不“窝里斗”,才有可能参与国际竞争。

2004年,国际LED产业迅猛发展,来自欧洲、美国和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LED行业协会,均认为成立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的时机已经成熟,伴随中国LED产业和服务意识的崛起,产业联盟准确把握“时间窗口”,吴玲提出半导体照明“全球产业”概念,并以“联络人”的角色开展协调工作,赢得各成员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成立时,吴玲以全票当选为主席。由于在中国大陆地区尚无法注册国际性组织,因此选择在香港注册了国际半导体联盟(ISA),于2010年10月17日宣布成立。

ISA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成员已涵盖半导体照明全产业链,飞利浦、欧司朗、三星等国际巨头均已加盟,成员产能占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的70%。

然而,吴玲也意识到,ISA成立不等于成功,“我们拿什么吸引成员?有市场未必有话语权”。

ISA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编写相关指导性文件和白皮书,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逐步树立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并融入了中国产业诉求。

抱团作标准 打造“信心标签”

“原来讲LED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应用,互换性难。我们所说的规格接口,就是类似于手机充电器的接头标准。”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阮军说,各种产品规格不一样,传统标委会不愿意做接口标准。联盟想做,企业也有担忧,一旦参与了联盟标准制定,技术带进去以后,如果市场推不开,那就很麻烦。

过去联盟曾多次调研,阮军也注意到,与传统照明产业相比,半导体照明呈现出产业链长、技术先进、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应用等特点。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而散,产业资源不集聚,缺乏龙头品牌企业;此外,行业研发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同时半导体照明标准认证体系还不健全,市场竞争不规范,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

联盟并未因此悲观,“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功能性照明市场渗透率将要达到30%。”阮军说道。

针对技术创新与应用市场需求,从2008年开始,联盟就开始组织企业制订技术规范。以自有技术支撑,加快联盟标准研制,打通市场通道。

联盟标准以企业为主体,广泛征求企业意见,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等联合企业共同应用推广联盟标准,联合打造政府采购与消费者市场选择的“信心标签”。

目前,联盟标委会已组织发布26项联盟标准,其中以联盟标准为基础完成制定了5项国家标准,2013年11月有2项标准以两岸共通技术规范的形式发布。然而,当前联盟标准的法律地位还未被认可,联盟所探索开展的第三方标准、认证等行业专业化服务领域还需国家进一步开放。“我们的思想就要像降落伞一样,只有开放,才能大有作为。”阮军说。

时至今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的成长故事已成为产业联盟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责编:Flora)


来源:科技日报


如需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LEDinside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在线)。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