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高校研究团队纷纷参与到Micro LED相关技术的研究当中,并持续带来丰富的研究成果,为Micro LED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在近日,中科研等高校团队在Micro LED研究上又有新成果。
中科院等团队研发单晶薄膜高分辨率Micro LED微显示器件
7月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吴雨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凤建岗教授、吉林大学邱宇辰副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远程外延生长的单晶薄膜技术,用于构筑超高分辨单晶Micro-LED微显示器件。
图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te epitaxial crystalline perovskites for ultrahigh-resolution micro-LED displays”为题,已于2025年1月15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
据悉,Micro-LED被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核心,但传统 III-V 族半导体材料存在局限,如像素尺寸小于30μm时效率骤降,且像素转移效率低、良品率不足,限制了其应用。
相比之下,钙钛矿材料因长载流子扩散长度和高发光效率(薄膜器件电致发光效率达 28.9%),成为潜在候选,然而传统多晶材料存在表面稳定性差、发光不均、载流子输运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应用受限。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利用远程外延单晶薄膜制备Micro-LED,以获得四大优势,包括形成亚微米厚度提升辐射复合效率;大面积连续性保障载流子高效注入;光学平整度确保发光均匀;依赖范德华力实现高效转移,满足制备需求。
借助单晶薄膜性能,团队用光刻技术制作出4μm像素的Micro-LED,并将其与显示背板集成,通过薄膜晶体管实现像素独立控制,成功构建超高分辨率微显示器件。
研究团队表示,该研究突破传统材料瓶颈,为单晶材料在超高分辨微显示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2025上半年,国内高校Micro LED研究成果满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厦门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团队在Micro LED领域也纷纷有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今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宣布,学校工学院与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合作,成功研发一款全球首创的深紫外Micro LED显示阵列晶圆,此高光效晶元可配合无掩模紫外光光刻技术,提升其光输出功率密度准确性,并以较低成本及更速效的方法推动半导体晶片生产的技术发展。
图片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
3月,北京大学山西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研发团队联合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在《Carbon》期刊发表题为“用于显示器驱动应用的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栅介质层和钝化层优化”的论文。
团队研究通过优化CNT TFTs的栅介质层和钝化层,团队实现了针对显示驱动应用的性能指标综合优化。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5月,深圳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Micro LED的新型水下无线光通讯(UWOC)架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大型氮化镓Micro LED阵列,具有5000个通过倒装技术制造的芯片。该阵列可分别在37.7米和73.5米的距离下,达到165 Mbps和90 Mbps的传输速率。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可在水下环境中实现高速率和长距离传输。
图片来源:MicroLED-info
6月,厦门大学解荣军、黄凯、宣曈曈等人展示了绿色和红色量子点发光微球,同时具有高颜色转换效率和优异的PL稳定性,从而实现超高效和明亮的RGB Micro LED。
图片来源: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
小结
目前,针对Micro LED现存的技术瓶颈,国内高校正积极推进Micro LED研究,改善Micro LED技术性能,优化其生产效率,并在挖掘Micro LED非显示应用的潜力。
而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2025年MicroLED显示与非显示应用市场分析报告》预估,到2029年Micro LED显示应用的芯片产值将达到7.4亿美金,且Micro LED应用场景将扩展到光通信等非显示应用领域,加速Micro LED整体的商业化进程。
若要实现Micro LED繁荣发展的愿景,未来仍需国内高校持续助力,并与LED企业更紧密合作,为Micro LED产业带来更多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文:LEDinside Irving)
转载请标注来源!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