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竞赛升级,中大尺寸OLED如何突围?
2025-04-1114:17:53[编辑: MiaHuang]

近年来,凭借高对比度、轻薄柔性等优势,OLED已在智能手机等小尺寸面板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渗透至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中大尺寸产品领域。然而,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展,成本压力与技术瓶颈日益凸显。

TrendForce研究经理周诗博在近期研讨会上指出,OLED向中大尺寸市场的拓展正面临“破釜沉舟”的关键阶段。

OLED应用拓展现况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2024年智能手机领域OLED技术渗透率已突破60%,其中,OLED在折叠屏手机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早期,折叠屏手机曾因机身厚重、触感不佳以及屏幕折痕明显等问题而备受诟病。随着3D打印技术以及UTG(超薄玻璃)等材料的优化,目前的折叠屏产品厚度已可降至9毫米以下,折叠厚度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成本也得以优化。这些进步加速折叠屏手机的发展,也推动了OLED需求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传闻苹果计划于2026年推出折叠手机,有别于极致的追求厚度牺牲部分功能,苹果预计将采较稳妥的策略,以增进消费者的体验为优先,苹果的入局或将加速行业标准的升级和供应链的成熟。   

OLED

OLED除了在智能手机领域广泛应用以外,在中大尺寸显示设备(如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中的应用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与智能手机市场相比,中大尺寸OLED的市场渗透率仍处于发展初期。

周诗博表示:“OLED技术应用于中尺寸市场时,成本与寿命问题成为关键掣肘。此外,在笔记本电脑应用方面,OLED的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大尺寸OLED技术与成本博弈

为了抢占中大尺寸市场,三星显示(SDC)、京东方(BOE)和维信诺(Visionox)等面板厂商纷纷投建高世代OLED生产线,并根据自身的技术路线做出差异化选择。OLED往大尺寸发展的同时,背板、蒸镀、寿命三个技术成为关键。

首先,背板技术是影响OLED成本的关键因素。据悉,三星显示选择Oxide技术,而京东方则选择LTPO技术。Oxide技术的生产工艺相对成熟,成本也低于LTPO技术,更适用于中大尺寸面板。

LTPO技术则是因为同时具备LTPS与Oxide的优点,成为近期热门的方向。由于需要同时整合LTPS(低温多晶硅)和Oxide两种技术,其驱动电路设计更为复杂,成本也相应更高。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尺寸面板,在笔记本电脑上的应用较为少见。此外,由于LTPO技术的制程较为复杂,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如离子注入机等),这导致京东方在初始建设阶段的成本较高。

其次,蒸镀技术的升级同样面临挑战。蒸镀技术在从6代往8.6代升级过程中,FMM(精细金属掩膜版)开发难度陡增,色偏问题与蒸镀均匀性成为技术难点。Tandem技术虽可提高产品寿命,但由于其重复的制作过程,将导致良率面临挑战,进而影响成本。

OLED

在蒸镀制程中的部分材料早期被国外大厂垄断,部分品类价格昂贵,其中最贵的掺杂材料价格曾高达100~200美元/克。但随着专利逐步到期,以及新制程方式的突破,叠加国内企业进入该赛道,目前成本将有机会显著的降低。

以笔电面板为例,不同世代产线的成本差异显着。采用5.5代线生产Rigid+single RGB OLED,目前市面价格为100~110美元,成本价仅为70~80美元。这主要是系5.5代线使用的设备相对较早,折旧成本较低。如果更换成第6代线,并采用Hybrid+Tandem技术的话,由于6代线折旧成本高,并受Tandem技术影响良率,成本价则会来到100~120美元。

转向更高世代线后,因为设备投资与良率问题推高成本,初期成本价高达600-700美元。三星和京东方两者相比,初期价格差异较为明显,但随着后期工艺的改进,成本将逐步下降。

从技术策略的角度来看,在不考虑设备折旧的情况下,高世代生产线在采购材料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拥有更大的议价空间。然而,8.6代线初期受良率影响,材料成本较高,加上运营初期较高的人事和运营费用,预计至2029 Q4之后,其生产成本才能与之前的第6代线相当。

品牌希望借由高世代产线落地来降低成本。以苹果为例,若其计划2027年想全面采用OLED屏幕,就世代成本分析考虑,可能会优先选择第6代线供应,三星显示、京东方、LG Display均可能进入候选行列。

除了上述采用FMM的主流技术路线外,一些非主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维信诺主推的无FMM技术(ViP),用光刻的方式实现蒸镀。ViP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更高的开口率和更低的IR Drop(电压降),并且由于采用光刻工艺,像素之间相互独立,能够有效抑制GDS(Growing Dark Spot,暗点扩大)现象。然而,该技术需要多次掩膜和刻蚀,制程的复杂性对良率提出了挑战。

TCL华星光电的印刷OLED技术可减少材料损耗30%,其t5产线已试产21.6英寸4K医疗显示器。若技术成熟,未来有望应用于更高世代产线,但喷墨精度与材料均匀性仍需进一步突破。

QD-OLED与WOLED的竞争:亮度与成本的较量

在大尺寸的电视领域,QD-OLED与WOLED的博弈持续已久,这一趋势正往中尺寸的显示器领域蔓延。

QD-OLED由三星主导研发,其核心是通过蓝色OLED光源激发红色和绿色量子点层,直接生成RGB三原色,无需依赖白色子像素,从而提升色彩纯度和亮度。

WOLED则由LG Display开发,采用白色OLED背光结合滤光片生成RGB色彩,通过添加白色子像素增强亮度,但高亮度场景下可能因白光干扰导致色彩饱和度下降。其优势在于成熟度高,且全屏亮度均匀性较好,但色彩表现略逊于QD-OLED。

OLED

以31.5吋显示器为例,在不考虑稼动率且不含MLA技术对比的前提下,WOLED成本略低于QD-OLED,两者价格约在250美金上下。

QD-OLED之所以成本较高,主要因其还在新厂设备折旧期间和量子点材料成本较高,相比之下,WOLED虽然制程较为复杂,但其设备折旧将在2025年开始陆续到期,预计成本将有所下降。

技术上,QD-OLED通过三星喷涂工艺实现27寸4K精细度,提升色彩亮度并优化边缘显示;WOLED则通过微阵列阵列(MLA)结构提升白光亮度,但MLA的使用增加约16%的成本。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部分WOLED产品选择停用MLA,转而推出更低价位的产品。

新一代技术中,QD-OLED通过加入绿色发光层,提升总体能效;WOLED则通过将相邻的发光层改为独立发光层,增强白光亮度。对比来看,两者都在向增加工艺的方向发展,未来在成本优化方面或将有其他选择,例如回收量子点材料或是提升效率后再取舍。

结语

现今,国内厂商在UTG、FMM等关键材料和设备领域的突破将加速OLED成本的下降。行业趋势显示,OLED正通过老化抑制技术、蓝光材料升级以及供应链本地化等方式,积极向折叠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等新兴领域拓展。亮度竞赛与成本博弈仍然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变量。

与此同时,中大尺寸OLED市场正处于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关键时期。面板厂商正积极探索新的技术路径,例如高世代生产线、新型蒸镀技术和非主流技术路线,以期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材料和设备领域的国产化进程也将为成本优化提供新的动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品牌厂商的积极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中大尺寸OLED市场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潜力,值得期待。(文:WitsView)

转载请标注来源!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