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西村·贝森大院 (该项目入选2016 第十五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展)
地点:中国四川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 号
业主:四川迈伦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35,552 ㎡
基地面积:41,863 ㎡
时间:2015年
设计单位: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合作:四川思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设计师:刘家琨
设计团队:杨磊、靳洪铎、刘速、杨鹰、蔡克非、华益、毛炜希、李静、罗明、温锋、林宜萱、王凯玲
照明设计:暮光照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杨光、赵云峰、宋志权、张莹、杨勇
施工单位: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存在摄影/马承融
在中国现代建筑里,西村大院是结合了现代与传统交织而成的建筑。它的横空出世就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寻找东方伊甸园的故事。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集中发展园区,也可以说是“成都文化新地标”。
建筑外型
它占据东西长 237 米、南北长 178 米的完整街廓,四面临街。因为它的体积较大,还有极其特殊的结构,经过这里很难你人忽视它。记忆里的那些建筑,经历了不断推倒重来,呈现到人们眼前的早已是图片格式了。
为了秉承“当代手法、历史记忆”的建筑理念,建筑师与开发者目标高度契合,决定借鉴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集体居住大院的空间原型,创造一种将运动休闲、文化艺术、时尚创意有机融合的本土生活集群空间,成为一个外高内低,容纳纷繁杂陈的公共生活的“绿色盆地”,呼应了四川盆地的原风景。
设计构造
让线形作为几何的基本图案之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标志,在建筑的形体表达上能有一种元素特质,所以在最初就选择灯管这一元素,来作为建筑夜景空间构成的基本母体。照明装置的设置就如同建筑语言一样——直截了当,从功能性照明出发,将灯管多变运用,并且变形去适应不同空间场景的需要,将一个元素进行无限延伸,变化组合,最终获得美学结果的创作过程。
大院采用三面围合一面半开敞的组合布光形式,围合立面的光与城市道路照明系统接壤,使“光的界限”更为明显,内院作为完全开放的多元化公共空间,以运动休闲场地为主题,共同反映成都夜晚的生活状态。沿街廊道作为公共通道,人是动线的主体,灯管的纵向布置恰好和行径中的人产生光的互动。利用灯管上下出光为廊道提供基本功能照明需求,上出光则展示手工竹胶板独特粗犷的肌理质感。灯具与建筑廊道的这种组合关系,形成特有的美学构成。
建筑内院立面为连续的阳台,每家用户都可共享大院景观,为停留观景的作用,因此人的行为是静止的。灯管与廊道形成横向的布置关系,可提供安静舒适的休闲环境,表达更为和谐的内部氛围。
灯管装置
灯管元素按棋盘格局布置,如同从藻井中生长出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标示出入口的重要性,同时为行径此区域的人提供充足的照明光线,并将藻井的结构、深度、材质得以完整交代。为适应不同空间场景,灯管的形状稍作变化,组合成Y型灯具并与结构立柱连接,上出光照明跑道结构板底,下出光照明跑道本身。
多功能艺术空间是一个艺术沙龙、艺术表演、展览发布等与之相关的艺术交流场所。建筑大师刘家琨将灯管这一普通的照明材料,作为视觉艺术进行创作,因而产生了照片中一样自由飞舞的光棒,使人产生更为广阔的艺术联想,在西村·贝森大院中将日光灯管进行变幻组合,实现了功能、照明与时尚的完美表达。
景观与照明
内院总面积约26000 平方米(39 亩),是城市中心难得一见的大型院落式社区绿地。景观设计以功能规划为出发点,选取了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的“竹空间”和“茶馆”为关键概念,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成都生活特色的公共场所。景观采用“满园竹”,以竹子这种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和市井生活的代表性本土植物,充分呈现大院闲适安逸的成都气质。
<!-- 相关案例 -->
灯管元素这一基本母体,除了在建筑与室内空间上应用以外,同时运用在景观植物照明上,将它变形为O 型灯为竹园照明提供解决方案,上出光为上部竹丛提供照明;下出光则为人在竹园间的行为活动提供光线。灯光呈现出竹丛的半围合空间界限,又使得空间界限具有呼吸感;广场中央由钢绳吊装的灯具,为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灯光与建筑
照明设备与建筑契合度之高,所有结构构件与建筑构件元素统一,它不像是新加上去的材料设备,更像是从建筑内部钢筋骨骼中生长出来的。
这样的建筑设计实则上是在帮我们留住记忆中的生活,那个可以踱到旁边的小院去喝茶、聊天、看报纸、打麻将的时代,仿佛回到了旧生活,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呈现出热闹又亲切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