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的最终使用者是人类,这就涉及到光的质量,尤其是对人的安全。—— “未来随着LED光效、亮度的提高,尤其是随着LE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LED一旦大规模进入室内照明,它的安全性就显得更重要,”或许正因如此,LED光源对人眼及生物的安全性正在引起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关注。
对LED的潜在影响多做考虑不无道理。固态光源由于光谱窄、亮度大,照明的生物安全甚至让一些人表现出“担忧”,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浴霸伤眼”事件中,无辜的蓝光又被当成了“罪魁祸首”,——如果说,这是公众出于对LED并不熟悉了解的一次“误读”,那又应如何来科学地界定LED光源对人眼到底有着哪些影响,以及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如何确定LED的安全性? 特别是,对于正在大量生产和流入市场的LED,在“健康照明”方面有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可量化的标准?显然后者对于整体行业发展和众多生产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其实,在光安全的标准化和测量方面,国际、国内都已在做着大量的研究工作,IEC TC-76和CIE D6 正在对IEC62471/CIE S009 进行修订,IEC TC-76也正在草拟IEC62471系列标准的两个附件,包括第四部份的有关测量方法的指导意见。2012年11月20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与产业联盟标准化委员会(简称“CSA标委会”)标准评审及标准化工作汇报会上,进行的5项产业标准评审中,《CSA 019-LED照明产品检验试验通用规范》也首次引入电工电子产品的检验试验方法对LED照明产品进行质量评价,规范LED照明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也包括“光生物安全”方面的内容。
对于LED“光生物安全”问题,国内的众多专家也从各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复旦大学周太明教授表示,4000K以下的LED产品可以放心使用。他提到:当前大众出于不了解而担心LED会对人眼有伤害,甚至有一些专家都不敢用。前国际照明委员会主席对LED的使用也有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他对LED也有怀疑。但是现在他的态度很积极,而且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他有一篇文章,叫《照明的质量和能效不一致》,这个文件重点分析了LED对人的伤害的影响。后面同时做了计算,得到的结论是,对色温在2700K-3000K且显色指数在80以上的白光LED我们可以放心使用。6000K的用在家里是会有伤害的。
对这个问题,一直持关注态度的设计师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广州科柏照明设计公司设计总监、华人照明设计师联合会理事会员徐庆辉不久前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对中小学教室照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中小学教室的照明不要急于替换为LED;即使在学校用LED,也建议用4000K的,不要用过高色温;并建议家庭选用LED也同样不要选择过白的光色,应使用3000K左右暖白光;另外建议儿童读书写字的书桌最好不用LED台灯,建议用 3300K卤钨灯光源护眼台灯。
同时,徐庆辉在自己的微博上透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准备于明年颁布的GB50034-2013中,将对LED光源在室内使用做出严格规定,其中一项即是色温不宜低于4000K;他同时指出,今年发布施行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第10.9节建筑景观照明中也明确规定“注意避免单独使用色温高于6000K的光源”。
欧司朗光电半导体亚洲应用设计中心高级应用工程师陈文成博士则表示,不必谈蓝光而色变,适当的蓝光成分对于人体的生物钟调节是有很大积极意义。他认为,就蓝光伤害(Blue light hazard)而言,人们需要注意的应是导致伤害的并不是蓝光本身,而是其所含的能量。你盯着看蓝天,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哪怕你直视太阳一小会,却也可能造成视网膜伤害。视网膜所吸收的能量,主要取决于光强度和盯着看的时间,与色温也有一定关系。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教授林燕丹认为,在LED新光源时代,我们只有把握了人们真正需要的,掌握光谱的特性和光谱的可调,即充分考虑到光的辐射性,又考虑到人的视觉性和安全的需要,才能达到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照明。她同时提醒,不仅是照明,Ipad 手机等闪光灯基本上是大功率白光LED ,蓝光含量多,当强度和注视时间足够时,有可能伤害视网膜,对幼儿来说,尽量避免近距离注视闪光灯和各种蓝白光的LED 发光玩具,以免晶状体蓝光透过率高。
综合看来,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遵循正确的指标、合理的设计、适宜的应用,LED光源是安全的。对企业来说,开发产品要注重光学设计,关注眩光、色温、显色指数等指标,在光效、光的舒适性方面,也要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做出不同的选择。另有观点认为,对于成品灯具厂商,可以通过设计、通过适当改变LED之间的距离、用更多小功率LED来取代单颗大功率LED来达到改变生理辐照亮度的目的。
(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