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的终局之战: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事件详解
2025-07-0416:45:54[编辑: MiaHuang]

1. 一场根本性改变行业格局的并购行动

如果说LCD产业过去十年的关键词是“无序扩张”,那么BOE京东方最近出手收购咸阳彩虹光电部分股权,或许意味着这个时代正在坚决地走向尾声。

6月24日,京东方科技集团官方公告确认,将通过西部产权交易所,正式受让彩虹股份持有的咸阳彩虹光电30%股权,交易对价48.49亿元。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资本操作,更是京东方塑造面板行业寡头竞争秩序、稳固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布局。

我们先来拆解本次交易的几项关键安排。

本次交易总价48.49亿元,付款结构分三步走。第一笔:协议生效5个工作日内支付30%,其中14.55亿元已作为保证金缴纳;第二笔:标的股权完成工商变更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60%;第三笔:协议生效一年内支付剩余10%。

为了平衡资金成本与交易效率,协议还设置了延期支付利息,参考协议生效日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价格基于2024年9月30日的资产评估结果。彼时,彩虹光电整体估值为168.12亿元,扣除6.4973亿元现金股息,最终30%股权底价锁定在48.49亿元。

除此之外,协议还设定了“过渡期”安排:自评估基准日至股权交割期间,彩虹光电的经营盈亏均由京东方承担。这一条款实质上体现了京东方对目标公司盈利能力的高度认可——数据显示,彩虹光电2024年净利润达13.39亿元,经营表现稳健。

简而言之,京东方通过此举快速锁定了财务并表的收益窗口,也展示出对于目标资产质量的强烈信心。不同于以往京东方多数时候所展现的偏保守的财务投资风格,本次收购明显带有更深层次的战略协同意图。

而这背后的行业逻辑又是什么?

表面看,这是一次龙头并购边缘厂商的股权交易,但本质上,这更可能是京东方巩固产业链主导地位,建构长期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一步棋子。LCD产业从早期的野蛮生长走到今天,市场已经逐步走向寡头主导的格局,价格混战、产能过剩与巨额亏损的周期正在被压缩。

通过收购彩虹光电股权,京东方不仅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龙头地位,更在行业博弈的游戏中堵住了一个关键的“缺口”。可以预见,未来面板行业的竞争逻辑将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更偏重于盈利能力、稳定供应与客户议价平衡的新常态。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业内企业的资本层面整合,更是面板行业寡头博弈走向成熟阶段的重要信号。很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这起股权收购案的重要性。揭示这场交易的深层次战略意义,正是本文的目标。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2. 新战场:重塑全球LCD寡头格局

2.1 面板战争背后的利润分配权之争

大部分人不陌生面板战争的历史,只是往往会忽视面板战争背后其实是市场主导权背后的利润分配权之争。

早期的LCD市场,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六家企业,通过 “晶体会议”的模式,形成一个面板卡特尔,通过密谋而对LCD产量和价格实行控制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然而这个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远远低于下游品牌厂和消费者的需求水平,所以那个时代,面板供应非常紧张,是电子行业实打实的硬通货。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D1是面板卡特尔面对的需求曲线,卡特尔追求自身的利润的最大化,会将产能设置在Q1的水平上(此时MR1=MC1),此时面板价格是P*,卡特尔的总利润是绿色方块区间。然而此时,使用LCD的终端产品,包括LCD显示器或者LCD TV等,面对的需求曲线是D2,因为此时的终端产品的供给量完全被LCD的供给量所决定,因此,价格只能定在P1。

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六大厂商明明有富余的产能,但就是不完全开满,而是保持整个市场的供不应求状态。终端消费者购买液晶面板的终端产品,动辄数千甚至几万RMB。

这一局面得以改变,正是中国大陆企业的大举进入LCD产业,此时,面板卡特尔早就在监管和中国大陆企业加入竞争的冲击下烟消云散。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新的竞争格局下,LCD面板的供给陷入非常分散的结构,此时整个面板行业的需求曲线还是D1,但是面板厂已经完全失去了定价权,也很难在产量上做出限制。此时需求量的设定和定价权,由终端品牌厂牢牢掌控。

终端品牌厂面对的需求曲线是D2,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2=MC2,这里假设了面板是下游厂商最重要的边际成本,因此下游厂商的MC2=LCD的售价P*),此时的面板价格还是P*,终端产品的市场价格是P2,此时整个市场的利润是黄色+蓝色区间,对应品牌厂和面板厂的利润,毫无疑问品牌厂拿走大部分。

甚至,由于LCD的供需周期波动,某些周期阶段,由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面板厂会被迫在P=MC1的情况下出货,也就是说出货价低于图中P*,面板厂完全无利可图,甚至大幅亏损,市场此时就会出现所谓白菜价的面板。

2.2 LCD三巨头格局成型,产业博弈进入新阶段

然而,这一切可能都将变成历史。历经数年的资本消耗战与价格鏖战,全球LCD产业格局已悄然改写。随着三星、LG Display、夏普、JDI等日韩面板厂商的战略性退出,曾经供给高度分散、价格疯狂内卷,被形容为深陷面板“战争”的市场,正在被中国大陆面板龙头们快速重塑。

目前,京东方(BOE)、TCL华星(CSOT)、惠科(HKC)三大巨头已合计掌控了全球绝大多数LCD产能,形成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市场的博弈方式也随之从“拼产能”升级为“控供给、稳价格”。

在TV面板市场,京东方、TCL华星、惠科三家的占比达到62%,相比之下,彩虹只相当于三寡头产能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形成典型的主导型&边缘型竞争结构。而且京东方和TCL华星、惠科不仅参与TV面板的竞争,都还有IT面板的业务布局,因此对TV面板周期波动的承受能力要好得多。

需要说明的是,中小尺寸面板逐渐被OLED蚕食的情况下,TV 面板无论从出货面积还是产值上都构成了LCD产业的主要驱动,加上本文的分析指向主要也是面向TV面板市场。如不加特别说明,后文提到的面板行业,主要是TV面板,可作参考近似地理解整体面板市场格局。如对IT面板市场竞争相关的细节有兴趣,欢迎通过TrendForce集邦咨询销售团队联系相关分析师。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2.3 从产能扩张到博弈控盘,产业逻辑正在切换

随着LCD行业进入成熟期,粗放的“满产满销”策略逐步让位于“以销定产、供需平衡”的精细化管理。以京东方、TCL华星为代表的行业头部,正在通过主动调控供给端,试图缓解价格波动,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30%股权,并不仅仅是产能的简单扩张,而是一次针对行业秩序的战略级落子。

一方面,京东方在LCD领域的产能规模已居全球首位,单纯追求“再扩张”边际效益有限。真正的战略价值在于:将彩虹光电这一具备G8.6代线的独立产能,纳入可控体系,防止其成为潜在的“价格破坏者”。

在高度寡头化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家主要参与者若脱离协同、单独降价,都会破坏来之不易的价格平衡。通过此次交易,京东方不仅锁定了产业链关键资源,更实质性地化解了这一潜在风险。

2.4 既是主动的进攻,也是坚韧的防守

更深层来看,这笔收购不仅是京东方的主动出击,更是一次有针对性的防御行动。

彩虹光电作为市场上少数具备现代化G8.6产线的独立玩家,本身就具备稀缺性与战略价值。如果被其他竞争对手收购,尤其是那些试图追赶三巨头的厂商,将直接撬动行业格局,缩小与京东方的领先差距。考虑到全球LCD新建产能基本见顶,这类资产的价值只会持续上升。

此次交易后,京东方不仅获得了30%股权,更有望进入彩虹光电董事会,对其生产策略、定价节奏施加实质影响。换言之,京东方通过“合作锁定”,将这枚关键棋子实质性拉入寡头联盟,进一步稳固了行业的价格博弈秩序与市场供给格局。

从产业发展史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成熟行业“锁定关键资源、消除不确定性”操作,符合寡头格局下常见的以增强行业盈利能力为目标而实现的利益协同与格局固化逻辑。

彩虹光电的股权变动,看似是一场普通的资本交易,实则是三巨头格局下资源整合、市场控盘、行业秩序重塑的缩影。对于行业龙头京东方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资源补充,更是进一步坐稳行业龙头宝座,锁定市场领导者的重要一环。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从表3中不难看出,LCD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整合的时代,京东方和TCL华星体系外可并购的面板厂资产越来越少,彩虹光电面板资产并购价值相对凸显。

3. 量化本次整合的价值: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测算

到底这起并购的影响力有多大,难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然而透过数据测度,或许能让读者更具体地感受到这起并购的价值,让直观的感受更具象。

经济学家发展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这样一种测试集中度--市场结构最关键的指标—的方法。关于面板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出货数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长期跟踪这个领域,具有完整的数据库可以作为测算的依据。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计算的结果发现,在TV面板这个市场,HHI指数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越过了市场结构分层的关键临界点(HHI=1800),供给集中度有着显著性的提升。

3.1 解读HHI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计算方式为市场上所有公司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即HHI=∑Si2,(Si是每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指数范围从接近0(完全竞争)到10,000(完全垄断) 。学术界通常使用以下阈值来评估市场集中度 :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赫芬达尔指数是产业市场集中度测量指标中较好的一个,也是经济学界和政府管制部门使用较多的评价指标。其中1000、1800、3000是判定一个市场结构寡占水平的关键阈值。

3.2 收购前市场分析

依据TrendForce统计,全球大尺寸LCD面板按出货面积计算的2024年市场份额数据,我们可以作为收购前的市场基准结构 。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2024在全球大尺寸LCD市场,京东方一家就占了四分之一强(25.6%)的市场份额,TCL华星紧随其后,第二阵营的惠科,群创各占10%左右,其他则是市场份额不到10%的边缘玩家。

3.3 收购后影响评估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将京东方的30%股权视为赋予其对彩虹光电产能的有效战略影响力,因此将其市场份额合并计算。这反映了收购的核心战略意图:使彩虹光电与寡头阵营的定价纪律保持一致。合并后,京东方+彩虹的市场份额变为 25.6%+6.1%=31.7%。

3.4 结构性转变的衡量指标:HHI计算与分析

收购前HHI计算:

HHIpre =655.36+515.29+187.69+106.09+51.84+34.81+72.25+37.21=1660.54

解读: 收购前,市场处于低寡占状态。

收购后HHI计算:

HHIpost=1004.89+515.29+187.69+106.09+51.84+34.81+72.25=1972.86

解读: 收购后,市场进入高度寡占的状态,跨越了1800点的关键阈值。

HHI变化值 (ΔHHI):

ΔHHI=1972.86-1660.54=312.32

解读: HHI指数增加了超过300点,这从量化角度雄辩地证明,此次收购并非一次微小的市场调整,而是对行业特别是TV面板领域竞争强度的一次根本变革。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HHI分析为BOE堵住漏洞的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根据寡头竞争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古诺模型的竞争格局下,随着市场集中度(HHI)的提高,企业间的合谋或协同行为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市场势力也相应增强 。

本次收购导致的HHI指数剧增300点并跨入“高寡占型”区间,为寡头联盟提供了更稳固的平台来协调产量和价格策略。这在数学上减少了市场上重要独立参与者的数量,使得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协同都变得更加容易和稳定。价格博弈的“漏洞”不仅被堵上,整个产业的“船体”结构也变得更能抵御竞争风浪,赋予了行业寡头们,尤其是在市场下行周期中,更强大的定价能力。

为了更好帮助读者理解HHI数据背后的意义,下表以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跟踪的主要行业2023~2024年的市场份额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来的HHI指数大致分布的区间,或许能直观感受TV面板的HHI指数1972.86(接近2000)所代表的意义。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虽然TV面板的市场集中度与AI芯片和晶圆代工相去甚远,无法像英伟达或者晶圆代工的TSMC一样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若能比肩动力电池行业(HHI~1900)或者NAND flash行业(HHI~2200),那也是长周期看市场结构健康,盈利能力很强的好行业了。供需周期的变化短期内是影响行业最重要的变量,但是长期来看以HHI为代表的供给结构是影响行业长期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4. 多维度解构京东方的收购动机

4.1 “搭便车”困局与寡头的牌桌补漏策略

在供给结构高度集中的寡头市场,头部企业通常可以凭借主动限产来稳定价格、提升盈利,然而这一策略并非没有代价。自我约束的产量,所留出的市场空间,往往被未参与限产的小厂商快速填补,这就是行业内典型的“搭便车者”问题。

过去两年,LCD行业对此有着鲜明案例。2023年,伴随京东方、TCL华星等龙头主动压缩产能,整体面板价格企稳回升,而并未加入限产联盟的彩虹光电,反而借此机会率先恢复盈利,第二季度即实现扭亏。这一操作堪称“搭便车”策略的教科书式演绎:不承担限产成本,却享受行业均价回升的红利。

这也意味着,彩虹光电在寡头体系下,始终存在成为“价格破坏者”的潜在风险——一旦小厂选择逆势增产,整个行业的价格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京东方此次入股,实质上正是针对这一结构性隐患的精准补强。尽管本次收购比例不高,但通过双方的股权绑定、以及未来的可能进入董事会,并产生经营层面的影响,京东方已经实质性地将彩虹光电纳入自己的战略盟友范围。

从产业层面看,这不仅削弱了彩虹作为潜在“价格破坏者”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巩固了面板行业特别是TV面板行业格局的稳定性。原本游离于寡头联盟之外的独立玩家,一个不可控的变量,正在被纳入有序竞争的游戏框架内。

换句话说,京东方并未简单追求产能扩张,而是通过资本布局,将一个外部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内部协同的一部分,最终实现现有寡头市场结构的进一步稳定。这样的市场扩张,代价和成本或许远远低于自建新厂。

4.2 巩固TV面板的产品壁垒,技术互补与产品线组合的双协同

彩虹光电的G8.6代LCD生产线在50英寸段具备明显优势,这一细分尺寸长期是京东方产品线的薄弱点。收购完成后,京东方在该尺寸段的市占率将从约10%提升至30%以上,并差不多补齐了京东方在大尺寸市场重点尺寸的产品线组合。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彩虹光电和京东方不仅在产品组合上有协同性,也能在技术维度上实现互补。京东方主打IPS技术,而彩虹光电则深耕VA面板,尤其是在8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市场初具雏形。两者在技术路线和尺寸段位上错位发展,这种组合在当前需求分化、客户偏好趋于多元的背景下更具防御力与灵活性。尤其是VA技术的补强,将提高京东方对三星电子等传统VA客户的议价能力。

此外,在客户网络的部分,也有机会进一步融合,释放渠道协同效应。彩虹光电拥有覆盖海信、TCL、小米等主流品牌的稳定客户基础,既可为京东方提供额外的交叉销售机会,还能为京东方增强其在整机厂中的谈判权与品牌粘性。收购不仅仅是资源整合,更是渠道下沉与销售触角延展的过程。

 4.3 强化京东方作为玻璃基板最大购买者的谈判筹码

最短的木板,往往是最贵的环节。LCD产业链中,玻璃基板既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材料之一,也是被外企高度垄断的瓶颈环节。康宁(Corning)、旭硝子(AGC)和电气硝子(NEG)三家合计控制全球近九成市场份额,成为国内面板厂商“无法自主”的痛点。

彩虹股份的产业化突破,为打开玻璃基板的寡头垄断格局撕开缺口。彩虹光电的母公司彩虹股份,是目前中国极少数能够实现G8.5代玻璃基板量产的企业,其产业化进展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巨头长期技术压制下的重要突破。这意味着,京东方不只是收购了一家面板厂,更是借此绑定了一个上游核心材料的本土供应商和玻璃基板寡占格局的挑战者。

因此,收购在表面上是“面板企业横向并购”,实质上更像一次“垂直整合以及技术联盟”的纵向整合动作,京东方实质上向虚拟一体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入股彩虹光电,BOE进一步与本土玻璃基板头部企业构建起稳定、可控的上游合作关系,显著提升了其作为最大买家对玻璃基板采购的话语权和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4.4 面板三国演义格局强化,京东方进一步坐稳龙头

借此整合,京东方行业第一地位更加稳固,而关键追随者TCL华星或将承压。通过整合彩虹光电,京东方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其在LCD面板领域的龙头地位,也实质性拉大了与TCL华星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在50英寸这一关键尺寸段市占率从约10%跃升至30%以上,总体TV面板市场的份额也从25.6%对22.7%微弱领先,扩大到31.7%对22.7%,变成绝对领先。

未来,TCL华星面临两条路径:一是被动跟进,寻找合适标的并购,通过资本杠杆扩大规模;二是主动寻求技术和品牌突围,押注印刷OLED等新生代技术,打造APEX品牌差异化等策略,避开与京东方的正面碰撞。

对于位列第三的惠科(HKC)而言,产业头部集中趋势的加速意味着其在规模竞争中的“天花板”被进一步压低。在外无并购对象、内无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惠科更可能聚焦成本控制与特定尺寸段的利润洼地,采取聚焦利基市场的策略,避免被动卷入头部寡头的价格战与技术战。

尽管产业格局呈现头部分化,京东方、TCL华星与惠科三家之间仍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竞合”关系:表面上市场份额此消彼长,实质上则在价格协同、产能调控、对抗整机厂压价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彩虹光电被纳入京东方体系,并非只是“做大做强”,更是增强行业协调能力、维护价格秩序的一个支点,这对整个中国大陆面板产业摆脱“过度竞争-价格崩盘”的周期陷阱都会有帮助。

从这个角度看,TCL华星和惠科又是本轮并购的间接受益者,收购是京东方花钱,整合是京东方担风险,由此创造出来的行业秩序,所有在位厂商都有份享用,头部厂商对应的受益更多。

 4.5 一石四鸟,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的意义小结

京东方的收购动机和意义,可以做个小结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型投资,而是一次典型的“战略性多目标优化”操作,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价值的同步释放。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方此次出资48.5亿元,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产能或一块市场份额,更是一套完整的竞争权力结构、产业链控制力与行业规则博弈的主动权。其价值远超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数据,是一次经典的战略资本运作范本,是一次一石四鸟的策略行动。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5. 彩虹股份的战略转身:从制造者转型为“卖铲人”

从彩虹股份的角度分析,这次交易也是可圈可点的,远非外界看到的棋盘角落的棋子迫于无奈的资产甩卖。而是彩虹股份以小博大,将边缘玩家所拥有的博弈优势生态位加以最大化利用,实现了一次经过教科书级别的战略转向与风险剥离。

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渐进式退出竞争白热化的面板制造环节,将资源集中于技术壁垒更高、更具防御性的面板上游核心材料——玻璃基板业务,无论面板厂之间怎么拼杀,背后都离不开玻璃基板这个核心的“铲子”。

实际上,彩虹出售股份也是将面板业寡头博弈棋局上的“价格破坏者”的筹码以最好的价格顺利变现,强化造铲子的能力,从又是供应商又是边缘厂商的模糊身份,华丽转身为寡头联盟一边的利益分享者。

 5.1 成功化债并增强公司的资本开支能力

尽管旗下的咸阳彩虹光电盈利能力强劲,但其母公司彩虹股份的财务状况长期以来并不乐观。历史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负,经营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财政补贴支撑。这种财务状况制约了其持续资本开支的能力。

此次出售子公司彩虹光电30%的股权,将一次性为彩虹股份引入近48.5亿元非负债性资金。这笔现金不仅能用于彩虹股份的债务偿还、资产负债表修复,更重要的是,为其在基板业务的深度耕耘与技术升级提供了必要的财务资源。彩虹股份在公告中已明确提出资金将投向主营业务发展和新技术研发,表明公司增加上游玻璃基板领域投资布局的战略意图。

5.2 聚焦高门槛的玻璃基板业务,增加核心竞争力

彩虹股份的独特之处在于该公司是国内能够量产高世代玻璃基板的少数厂商。这一环节技术壁垒高、资本投入大,全球市场长期由康宁等寡头主导,利润率也显著高于下游面板制造。如同我们上文计算的结果,这个市场的HHI指数高达3300,是一个比LCD面板产业供给集中度更高的市场。能够跨进这样的市场并站稳脚跟,公司的潜在盈利能力将比面板行业提升一大截。

相比之下,面板制造作为重资产、强周期产业,既要面对价格波动,又要承受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对彩虹股份而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集中火力攻克高壁垒的市场更具战略性,也是更有长远眼光的选择。当前其玻璃基板业务已具备初步规模,若能借助本轮股权变现的收益加大投入,有望进一步加强本地化材料供应链的安全。

 5.3 与行业领头羊结盟,本身就是弱势竞争者的最优解

作为行业二线玩家,彩虹光电在与京东方、TCL华星的正面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通过出让部分股权,引入京东方这一头部股东,彩虹光电实现了由竞争对手向战略伙伴的身份切换,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三方面积极效应。

一是市场稳定性提升,京东方作为控股方之一,势必对咸阳彩虹光电的经营策略与价格协同产生影响,使其从“非系统玩家,边缘玩家”变为“系统一环”,大幅减少经营不确定性,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减少,这样一来彩虹股份的玻璃和面板业务都能从中受益。

二是需求锁定,未来京东方有动机将部分玻璃基板采购向彩虹股份倾斜,为彩虹股份的上游战略转型提供确定性的客户出口,京东方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采购商,此举将结构性为彩虹股份绑定大客户资源。

其三,可以帮助彩虹光电实现技术变化风险对冲。若市场加速转向OLED、Micro LED等新一代技术,彩虹光电原有G8.6产线可能面临产能闲置风险,彩虹光电的规模和资金实力难以再支持大规模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作为京东方集团生态的一部分,彩虹光电的产能可在整体资源中获得重新配置,降低单厂受困于技术断代的风险。

因此,彩虹光电的股权转让,并非失败者的撤退,而是一次主动“调档位”的战略跳跃,从红海制造商转型为蓝海材料商,彩虹股份正从战场上的“士兵”,转型为武器制造的“军火商”。

5.4 搭便车座位价值的一次性兑现

长期以来,彩虹光电在LCD产业链中并不掌握价格主导权,但却能在京东方等龙头设定的市场价格(P*)下,以接近甚至略低于该水平的价格实现较高产能利用率和产销比。

这是一种典型的主导厂商—边缘厂商模型:京东方和TCL华星通过产能控制稳定P*价格,CHOT则无需承担价格维护成本,反而能“搭便车”获取利润。但是,这种免费票不是永远存在的,随着寡头格局稳定,龙头厂商竞争优势的扩大,针对边缘厂商发起针锋相对的打击能力也越来越强,以及近年来,显示技术的快速进步,技术换代的风险越演越烈,因此彩虹光电的免费票过期的概率也在上升。

此次出让股权,实质上是彩虹光电对这种特殊产业地位的“预期权利租金收益的变现”。在产业格局加速寡头化的背景下,彩虹选择在价格尚稳定、资产仍有估值溢价的窗口期套现,最大化边缘厂商生态位的议价价值,无疑是一次精明的资本操作。

5.5 渐进式退出,留有转圜的战略弹性

尽管此次出售高达30%的股份,彩虹股份依旧保留了对彩虹光电的多数持股地位。这意味着彩虹股份作为大股东,仍拥有对彩虹光电未来保持最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仍有退出合作的战略回旋空间。

这一结构设计颇具博弈意味,我们假设,京东方未来希望彩虹光电全力配合其保价控产策略,那么彩虹光电不得不放弃此前作为边缘供应商,可以按照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来设置产能和价格的灵活性。

新的经营策略下,势必要为京东方+彩虹光电的组合利润最大化放弃彩虹光电一定的利益,这就必然要求京东方在采购、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彩虹光电予以补偿,才能维持战略协同的稳定性。这种安排,既为彩虹股份保留了谈判筹码,也增强了其在博弈中的主动权。

彩虹股份通过一次看似简单的股权交易,实则完成了五重战略目标:资本变现、业务聚焦、风险对冲、搭便车价值兑现与博弈筹码留存。它用一场有计划的“战略性撤退”,换来了向上游转型的资本与时间窗口,这种以退为进的打法,比盲目与行业巨头对抗来得高明得多。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6. 后整合时代的产业发展轨迹

6.1 新定价范式将从恶性周期到有序稳定

我们将见证一个旧周期的终结。历史上,LCD产业以残酷和频繁的“液晶周期”著称,价格暴涨暴跌。龙头公司常常受制于高额的资本支出,成为历次行业周期调整的最终买单人。

虽然消费者从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受益,但是面板产业难以从自身高额投资所创造的产业价值中得到应有的收益,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题。由本次收购所巩固的高度集中新格局,则第二次赋予了寡头们前所未有的管理周期的能力。上一次还是韩系厂商主导面板供给能力的时代。

随着主要参与者数量的减少,协调生产水平(即控制稼动率)将变得远比过去有效,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让龙头厂商取得走出囚徒困境的博弈的共识。

具体来说,就是头部厂商可以在需求疲软时有默契的“关小水龙头”,以防止价格水平灾难性崩溃;在需求回暖时谨慎增产,引导价格回归到有正常利润的水平。其最终目标是平滑周期波动,维持一个有经济利润的价格底线。

LCD面板行业终将演化出成熟市场的成熟战略:在一个需求增长有限的成熟行业,利润主要来源于成本控制和价格稳定,而非不计代价地争夺市场份额。本次收购是促成整个行业采纳这一成熟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虽然由于价格需求弹性的存在,价格不会无限上涨,但价格的底部将被永久性抬高,而且更加稳定和可预期。

6.2 价值链权力转移的涟漪效应

在新的产业范式中,首当其冲的是下游客户,尤其是电视品牌制造商。多年来,他们受益于一个高竞争强度的面板市场,很容易利用面板厂的囚徒困境格局,挑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达到压低成本的目标。但是这一切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今,TV厂商面对的是一个价格纪律更为严明的寡头联盟。他们向面板厂压低采购价格的能力或将被严重削弱。作为电视物料清单(BOM)中最重要的成本项,面板价格将更具刚性,这将直接挤压电视品牌的利润空间。

这很可能迫使电视品牌行业自身也出现进一步的整合,因为规模较小的厂商可能难以消化更高、更稳定的上游成本。与面板厂有股权合作或者联盟绑定的头部TV品牌将会因为取得供应链资源的优势,有可能从中本次供给格局的变化中相对受益。

6.3 新范式下的面板定价逻辑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的面板定价逻辑。京东方和TCL华星与下游企业如海信,TCL等都有深度战略合作或者股权绑定,加上现在的市场监管体系下,大概率没有动机,也没有条件结成卡特尔联盟,那么就不可能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而锁定产量到Q1。

如果完全依照下游客户产量/价格需求,将价格锁定在边际成本的水平上,也不符合自身公司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结构改善,面板厂的市场势力已经大大加强的情况下。因此未来的价格(Px)波动的范围很可能是在左图的P*和右图的P*之间,而产量水平则会落在Q1-Q2之间的某个点上,因此整体上的量价波动区间未来会局限在紫色三角形这个小范围内。逻辑上证明面板市场未来周期波动性会大幅度变小。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股权

集邦Display观点:一场堪称产业级“妙手”的战略落子

京东方对彩虹光电的收购,远不止是一桩商业交易,它具有高度产业阶段象征性,是在全球LCD产业格局的最终赛局里,精心打出的一记“妙手”。

它的意义在于,曾经那个以红海价格战驱动的产业时代就此落幕;一个由产业龙头主导、追求长期资本回报与行业利润纪律的新秩序正式确立。自此,面板产业不再是一场杀价无下限、没有赢家的博弈,而是进入了由少数寡头控盘、节奏和谐、波动受限的“战略性稳定”时期。

这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一次系统级变量的重塑,更是一场产业终局格局中的胜负手,京东方,不只是得地,更是控局。这一落子标志着寡头博弈模式的最终确立,也宣告了LCD价格战时代的彻底封盘。

从此之后,液晶面板的游戏规则将由胜者书写,剩下的玩家只能择路而行。这是一场产业历史的分水岭,是一场宣告游戏规则彻底改变的关键性事件。(文:集邦Display Figo)

转载请标注来源!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