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显示技术百花齐放的当下,OLED凭借其高对比度、广色域、轻薄、柔性等优势,已成为公认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之一。然而,无论是传统FMM OLED(蒸镀OLED)、WOLED(白光OLED),还是QD OLED(量子点OLED),都在特定的应用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作为后来者,TCL华星坚定地选择了IJP OLED(印刷OLED)技术路线,并率先实现量产,布局高世代,瞄准未来IT中尺寸市场。
“中尺寸市场涵盖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车载和平板等领域,有足够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为新的技术或者更好的产品表现付出溢价的应用空间”,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印刷OLED与中尺寸产品的性能及成本诉求高度契合
从技术本源上来看,印刷OLED具备覆盖全尺寸的能力。赵军强调,印刷OLED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个能覆盖从小尺寸手机到65、75英寸大尺寸TV的技术,今年TCL华星也已推出全尺寸印刷OLED全家桶。
在12年前启动印刷OLED项目时,TCL华星最早是聚焦在大尺寸,但在反复的商业论证后,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优势,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做出了聚焦中尺寸的决定。按照赵军的话来说,大尺寸市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产品标准化趋势明确,市场价格敏感度高,大众消费者可能难以为印刷OLED买单。
反观中尺寸应用,如电竞显示、车载显示等均对产品的性能和成本有较高的诉求。印刷OLED技术恰好成为了解决中尺寸OLED成本高、良率低、形态受限等核心痛点的钥匙。
其中,印刷OLED的制程可以大大简化,并且建厂成本和生产成本,相对传统OLED更低,天然具备成本优势。如赵军所言,中尺寸产品既对性能有要求,同时又有较高的成本诉求,印刷OLED正好在性能上也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同时相较于既有的OLED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此外,印刷OLED的分辨率特点与中尺寸应用需求高度契合。赵军介绍,印刷OLED比较有优势的分辨率正好在50PPI至350PPI之间,恰好是中尺寸分辨率的黄金分布。
在实际的市场拓展上,由于平板、笔电到车载、显示器等不同应用对于显示的要求各不相同,TCL华星针对不同应用、不同客户、不同产品的要求,在印刷OLED的基础能力上做适配性的、差异化的升级,保持与下游客户的紧密协同。
总的来说,基于未来的技术成熟度、产品开发的节奏,TCL华星首先将印刷OLED聚焦在中尺寸,其次将结合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尺寸技术开发的进展和客户的反馈,开放式地去论证印刷OLED在手机上应用的可行性。

印刷OLED具有其他OLED无法替代的优势
从出货量观察OLED显示器的成长态势,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AMOLED产业链报告》、《AMOLED市场与技术趋势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全球OLED显示器(monitor)出货总量约为64.4万台,季增12%,年成长率则高达65%。
目前,显示器市场主要玩家包括三星显示(QD OLED)及LGD(WOLED)两家韩厂。面对中尺寸市场的商机,三星显示及LGD此前逐步将部分产能转移到显示器上,率先打开了中尺寸OLED市场,双方基于深厚的技术储备与市场经验,在良率和成本上均有一定的空间,显示器OLED产品出货量也正在稳步提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TCL华星保持清醒的认知。赵军提到,高世代OLED产线已经历一波投资高潮,行业内已有4条高世代OLED产线宣布或正在推进中,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到2028年之间集中释放产能,这对TCL华星构成了现实挑战。不过,技术本身的竞争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赵军认为,印刷OLED具有其他OLED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具有在画质(基于它的像素排列所带来的优异画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优势。

赵军透露,TCL华星的信心来源于过去12年技术攻坚的积累和突破。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材料体系的切换:把整个EL的材料体系从高分子材料体系切换成小分子材料体系,这是与传统OLED基本类似的材料体系。这一切换带来了显著成果:效率提升和生态兼容。其中,材料相较于过去的高分子材料提升了2到3倍左右;生态则可与现有的比较成熟的OLED材料体系实现兼容,整个材料生态空间就完全打开了。
从量产能力来看,业内其他高世代线预计陆续从2026年底到2027年量产,而TCL华星印刷OLED实际上已率先实现量产。未来,基于t12的量产经验及产能和良率爬升的经验,t8尽管起步较晚,但产能爬坡和量产能力有可能得到更快速的释放。
赵军相信,在解决了现存挑战和短板之后,印刷OLED在画质和成本、效率上的优势将更为突出,也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至少在中尺寸领域能够成为最有竞争力、前景最好的OLED技术之一。
功耗与良率是下一步攻关目标
尽管印刷OLED潜力巨大,其终究是一项新技术,未来实际表现还未可知,商业化之前还需克服一些挑战。不过,TCL华星自研发印刷OLED技术以来,已经攻克了PPI、寿命、功耗、良率等多个方面的挑战,在技术完全成熟之前,TCL华星也明确还需进一步攻关。
其一是功耗的进一步改善。 赵军指出,中尺寸应用中,平板、笔电属于移动产品,对续航和功耗有极高要求;特别是在AI导入智能终端后,算力占用提升,会要求屏幕的功耗要进一步降低。TCL华星的目标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降低功耗,并做到比较高的水平,至少要达到FMM OLED的功耗水平。在这方面,TCL华星已通过材料体系切换实现了2到3倍的效率提升,并将继续迭代。
其二是良率的快速复制和提升。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TCL华星已将t12(武汉G5.5产线)的良率从个位数提升到70%,而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接下来,TCL华星将力争将t12的know-how、良率爬坡经验和能力快速复制到t8(广州G8.6产线)产线上。
除此之外,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长曹蔚然博士也提及,从G5.5向G8.6升级,TCL华星也还需克服大尺寸均匀性技术难题,以及供应体系建设问题。
在构建产业链生态上,TCL华星已经逐步实现了材料的自主可控,下一步的重点将放在设备与零部件配套环节。对此,TCL华星一直保持与客户的紧密协同:例如,在一些上游材料和设备方面,TCL华星基于印刷技术的要求,为厂商指出方向后,在TCL华星的平台上进行验证。设备方面,TCL华星联合设备厂商共同开展设备方案的优化,甚至包括如何通过AI来提升印刷OLED对设备性能的高要求(传统方法难以达到的)。
综上,TCL华星正在持续构建一个开放、自主、协同的产业生态,通过与上游材料、设备伙伴(如引入AI算法优化设备性能)、下游客户(如进行差异化技术升级)以及行业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确保印刷OLED技术能够从“好用”变成“优秀和卓越”,成为OLED里面最有竞争力或者表现最优的解决方案。(文:集邦Display)
转载请标注来源!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