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t Würzburg, JMU)的物理学家成功研制出目前全球最小的OLED发光像素,可用于微型显示应用当中,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学术期刊。
纳米OLED像素概念设计图(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据悉,智能眼镜、隐形显示设备等可穿戴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由于受制于光学极限和发光效率,微型显示技术的制造一直是业界难题。传统光学原理认为,当像素尺寸缩小到与发光波长相当的量级时,其发光效率将大幅下降,难以维持显示亮度。
对此,维尔茨堡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地引入“光学天线”(optical antennas)结构,利用一种特殊的金属接触层,实现了电流注入与光增强的双重功能,在仅300×300纳米的区域上制造出发出橙光的像素,其亮度可与常规尺寸为5×5微米的OLED像素相近。这意味着,一个具备1920×1080分辨率的显示屏理论上可以被压缩至仅一平方毫米大小的范围内。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成果的核心在于结构设计的突破,OLED由夹在两层电极之间的多层有机薄膜组成,电流通过时,电子与空穴复合并激发有机分子发光。由于每个像素自发光,无需背光,因此可实现高对比度、鲜艳色彩和高能效,非常适用于AR和VR设备。
然而,传统OLED在微缩化过程中会出现电流分布不均的问题,若直接缩小结构,电流将集中在像素的边角区域,这不仅导致发光不均,还可能因强电场促使金原子迁移,生成细丝结构并造成短路,最终破坏像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在光学天线顶部增加了一层特制的绝缘层,仅在中央保留直径约200纳米的圆孔,从而有效阻止电流从边缘注入。这一设计显著提高了像素的稳定性,使其在自然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两周以上。
研究团队表示,目前这项纳米OLED像素的发光效率约为1%,团队下一步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效率,并将发光范围扩展至红、绿、蓝全色域。若研究顺利推进,未来可望实现完整全彩显示的微型显示系统。(LEDinside整理)
转载请标注来源!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